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核心竞争力论文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1篇

宁波市设有私人经济实体,包括中小企业达到370,000户,占各类经济主体总数的9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排名,在2005年的全国“城市的金融生态排名”排名第二,宁波市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银行业的竞争之地。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宁波银行对宁波地区市场进行细分,并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国有银行及其他股份制银行所不同,制定了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发展战略。中小型企业在宁波市不仅数量极多而且还拥有显赫的地位,这一特色不仅是宁波经济发展的特色,也为微观基础的蓬勃发展带来活力。宁波银行将业务的主营对象瞄准中小型企业。宁波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从上一年度的79.2%上升至84.4个百分点,比一些大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比重大且有鲜明的特色。据宁波银监局的数据,宁波银行在宁波个人贷款市场约有15.6%的份额,占据了宁波市所有银行的领先优势。就目前而言宁波银行80%以上的客户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且银行也将70%以上的贷款投向了这些企业。这些业务主要面向本土经营,以宁波企业为优先,为宁波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此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得宁波银行拥有一批忠诚度高、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既促进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可以让自己也保持一个较好的资产容量以及经营效果,达到互利共赢的最终目标。同时宁波银行也选择将中高端零售客户和个体经营业作为零售业务的目标客户。以“个人VIP“”白领通“”贷易通”等独具特色的金融产品为载体,在满足不同目标客户的融资需求的情况下,全力打造一个拥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在宁波市建立一个较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客户忠诚度,为个人和个体私营业主提供了便捷的融资通道。宁波银行将主要的消费人群定位在中小企业上面,这个举措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因地制宜开展业务,但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首先中小型企业跟大型企业比较规模、资金、抗风险能力肯定是相对弱些。考虑到出台相关国家政策或者是经济危机等等因素,会使得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显著的衰退。因此,他们面临超出大型银行以及其他银行的风险,思考一下为何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为何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其主要症结在于他们的风险太大,大银行怕会得不偿失,尤其是当下这种金融环境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宁波银行一直标榜自己有服务中小企业这样一个特色,恰恰也暴露了他们角逐竞争时,缺乏大公司、高品质的客户,所以宁波银行不得不做没有人愿意做的中小企业,不断增加了风险,2008违约率的大幅上升也说明了问题所在。而宁波是作为一个著名的海港城市,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做出口生意,他们同样受到国际形势和货币涨幅的影响,货币的涨停直接影响到了出口,从而间接影响到了贷款的及时归还。

二、从替代品的威胁来看

如果替代品能够为之取代,从一个侧面也反应出宁波银行没有一个价格低、质量好、用户转换成本低的产品。由于银行在贷款方面普遍存在着贷款额度低,贷款利率高,要办理的手续复杂繁琐不能一步到位,申请时间长等等的缺陷;类似余额宝之类的新型网上储蓄系统的出现使得个人理财产品门槛更加低额度,更加容易操作,利率更加高,使得中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类似余额宝的新型网上储蓄系统能都一进入资本市场就得到大众用户的一致青睐。贷款利息作为一个银行的主营业务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近几年中小额贷款公司的不断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弥补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将充沛的民间资本引向合法化,但是它对银行业的冲击力度也是可想而知的。还有各种私人贷款和民间贷款也瓜分了不少银行的贷款收入。令人担忧的是各种网上贷款以及类似余额宝之类的新型网上储蓄系统的建立,使得这一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残酷。

三、新进者的威胁来看

宁波东海银行是将城市信用社设立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后一次成功的转型。到现在为止,宁波东海银行已累计提供服务小微企业超过65,000家。显然,无论是从发展历史还是目标客户群,东海银行和宁波银行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和交集,这无疑给予宁波银行一个直面的竞争对手。但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非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宁波安家落户,比如东亚、渣打等新进入的外资银行就是有力的竞争对手。通过对宁波银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发现,宁波银行的主要资产和公司业务的贷款客户都集中在宁波,宁波银行所拥有的资产将近有一半集中于宁波本市,而且市场的密度很高。这样的状况,一个想得到长远利益并扩大规模发展的股份制银行来说是很不利的。对于其他银行进入宁波市发展的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也会引起宁波银行市场份额较大的变化。

四、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来看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2篇

BBC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之一,于1922年10月18日成立,在英国,其节目没有商业广告,所有的运营经费都来自电视观众缴纳的电视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国只有这一家电视媒体,它承担着向公众传递资讯以及教育娱乐的功能。同时,它由专门的信托机构管理,行政和业务上不受政府控制,保持相对独立。但就是这样一家地位特殊、有着深厚历史积累、在业界有很大影响力的公司却出现了著名主持人的性丑闻。电视观众实在无法忍受在那么长时间里BBC雇用了萨维尔,且BBC竟然声称对其所犯的罪行毫不知情。事实上,BBC本来在去年就有可能揭露萨维尔的真相,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这么做,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更大的信任危机。长期以来,BBC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有影响的媒体之一,然而从节目造假、舆论误导到包庇内部丑闻,它的公信力在一点点丧失,如果BBC不能恪守新闻报道的原则和职业道德,那么它将很难再得到受众的信任。有调查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局面愈加严重,以致公众认为新闻过于自由,已经威胁到公共利益,要求限制新闻自由。2001年,美国自由论坛在关于《第一修正案》的调查中发现,71%的美国人认为政府对媒体的监督是重要的,82%的人认为媒体对政府的监督是重要的。此外,41%的人在自由论坛的调查中,认为新闻自由超越了政府的新闻检查,只有36%的人认为政府的检查超越了新闻自由。新闻公信力正逐渐成为新闻专业主义历程中出现的一个死穴,因为公众正在远离新闻。调查表明,2/3的中年人仍然喜欢看新闻,但青年人中仅为1/3,对新闻的兴趣与信任呈衰减趋势。此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传统新闻报道的权威与真实感受到极大的挑战。①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美国媒体状况研究报告提到:“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站,没有一种媒体在一以贯之地维护着新闻的真实性。更可怕的是,美国媒体同行们并没有对他们的基本认识有所警觉。那就是,新闻报道经常性的虚假已不重要;记者可以不在乎他们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这份报告还提到,10年前,40%的美国人相信主流报纸和电视机构报道的新闻。10年来,这个比例持续下降。目前,可信度最高的《华尔街日报》,也只有25%的读者完全相信它的大部分或所有报道。《纽约时报》次之,有18%的读者相信它的大部分或所有报道。在广播电视领域,有30%的观众相信CNN的大部分或所有报道;27%的听众相信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大部分或所有报道。尽管互联网高居新闻接触渠道榜首,而它的可信度远低于上述传统媒体。谷歌新闻的可信度在互联网新闻中居首位,却仅有13%的受众相信它;雅虎新闻次之,11%的受众对它表示信任。 

二、是谁动了媒体的公信力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政治化、商业化倾向,人们往往认为政治、市场新闻业是新闻公信力不断受损的罪魁祸首。然而,BBC作为一家公营的独立媒体机构,它的公信力丧失若只从媒体与政治、市场新闻业泛滥这一视角来看,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BBC具备保持媒体公信力的良好天然条件。首先,BBC是国有社会公营型广播电视的典范,这是一种广播电视的公共模式,“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以公共视听费,或以社会资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以此消除商业营利的驱动力,在非商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公共利益和对社会负责的广播电视体制,从而促进言论的自由传播、文化的多元发展、信息的可选择性、教育的繁荣和高质量节目的制作”。②其次,市场新闻业对BBC的影响较小。在英国国内,BBC的节目是没有商业广告的,它以电视观众缴纳的电视税作为主要收入,因此BBC不存在和广告商的交易环节。通过电视税的缴纳,受众成为其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和最终消费者,从而最大程度地使BBC免于受到广告商和商业利益的支配,获得了报道的经济独立性。那么,既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有着良好的保障,BBC为何频频面临公信力危机,公信力在不断地丧失呢?由此次性侵丑闻事件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没能恪守客观、公正的专业主义原则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不高所致。而且,客观性与新闻公信力密切相关。“客观性”是新闻可信度的重要指标,新闻记者与编辑承担着讲述真相的专业职责。新闻客观性在读者或观众“相信”还是“不相信”的决断中起决定作用。吉米•萨维尔的丑闻本身固然激起了人们的愤怒,而BBC对丑闻包庇与纵容的不客观态度,才是让其失去公信力的真正原因。此外,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也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BBC近年来卷入的多次丑闻都与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有关。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虚假照片、不客观的评论等行为的出现不一定只是疏忽和巧合,新闻竞争日益激烈,制造假新闻成了一些记者谋生,甚至是赢得社会认可的手段。

三、公信力仍是新闻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3篇

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两种途径:一是外延式,二是内涵式。所谓外延式,就是企业通过市场手段,运用招聘、并购和合作等方式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得到掌握核心技术源的研发人员,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成就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方式更易失败,风险也较大。因此,企业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自我发展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即采用内涵方式。内涵式意味着企业自主开发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独特的、别人所不能替代的特点。在自主开发中,企业通过给予资金支持,建立科研开发激励制度,挖掘和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协调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属于企业的知识体系。核心业务、核心产品、核心服务和核心技术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竞争力,切不可面面俱到,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二、从竞争对手和市场中寻找机会

由于加入WTO,中国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逐渐减少。但是,这种比较优势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比较产生和发展的,原有的比较优势淡化,新的比较优势就会出现。因此,将构建核心竞争力立足于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间中寻找,是企业发展的重点。所谓从竞争对手那寻找机会是指立足企业实际,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发现其弱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而从市场空间中寻找机会则是指通过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分析,市场竞争对手情况的掌握,找到自己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与方法。市场的需求是动态的,因此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动态的,随着经营环境、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竞争对手和市场条件等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中动态地强化、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及时培养、发掘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4篇

市政设计院是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专业技术单位,所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给水排水、燃气热力、轨道交通、工程测量等,其传统业务是工程设计。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变革,建设领域全面开放,国外工程公司和设计事务所大规模涌入,对我国市政设计院过去相对封闭的竞争环境形成强烈地冲击。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压力之下,国内市政设计院近几年的战略方向开始向发展工程总承包及向工程公司转型,同时强调对核心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相应的专有产品(包括信息化软件产品与设备),拓展新市场领域。伴随着价值链的延长,企业的管理难度必然增大,而且随着区域和行业分割和垄断的市场被打破,市政设计院的运作将越来越趋于市场化,必须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升市政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项目管理体系。

相对国内市政工程建设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足和组织效率不高成为了制约设计院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必要构建高质量高效率项目管理体系,放大产能和提升效率。国内市政设计院现行的两种基本组织模式为专业所模式和综合院模式。任何一项市政工程的设计都需要多专业配合,现有两种组织模式的工作流程中所需要的协调力度均较大,项目管理需要在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组之间运行,横向交叉多,用人机制不灵活,往往需要行政权力作为组织、协调的保障。这使得不同专业间衔接、协调时等待的时间在实际设计周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存在专业衔接接口多、整体效率降低、设计周期延长等弊端。因此,能否有效缩短专业间接口占用的时间,是设计院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从管理角度看,降低专业间接口占用时间需要改进协作方法,即通过制订接口间有关技术与操作的程序、方法等制度来提高效率,如制定详细的专业衔接计划、监督计划准确执行。另外,项目管理需跳出现有的组织模式带来的行政式管理,以规范的项目管理方式运行,项目的运行不需要大量借助行政干预,而是在项目管理制度制约下,通过项目部和内部各业务单位之间的商务关系完成项目生产工作。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内部产能和组织效率。

2.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够发挥其潜力的80%~90%。对于知识密集型的市政设计院来说,通过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手段。目前,市政设计院一线设计员工的薪酬,通常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提成)组成。其中奖金历来是设计员工收入分配的重头戏,一般根据生产经营状况确定基本奖金指标,然后根据各专业之间的奖金系数、不同职称之间的奖金系数等参数进行具体分配。尽管现行的奖金分配系数已考虑到每个人的业务水平、职称、工作量、出勤等因素,但仍不可避免的出现小范围的“大锅饭”和分配不均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则可完善薪酬体系,将工资、奖金、福利、股份、红利等多形式的报酬均纳入分配体制(如图1),各项报酬分别细化分配指标,均与产值、工作量、工作难易程度、企业效益、岗位评价等挂钩,保证整个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充分体现出“劳动创造价值”,使个人收益与企业前途息息相关,从而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注重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设计院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单位,设计院的产品是非标准产品。作为以“人”为核心资源的市政设计院,从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来看,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在当前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市政设计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管理要求不匹配,绩效考核制度流于形式,激励效果不明显,员工系统培训匮乏,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设计院要想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有效地吸引、使用和管理人才。有研究表明,企业员工对自己工作的发展前景十分重视,要想让员工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好的做法是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在企业之中感受到有发展的空间,员工会更愿意在该企业进行工作,这样不单单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能将员工留在该企业中。因此,市政设计院应按照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思路,在全面指定人力资源需求规划和细化岗位描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要和员工意愿,建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如图2),为员工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机会和培训,即员工可以从技术等级、工作轮换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为他们顺利走向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做好支持。

4.建设和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是其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任何一个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形象、价值观、企业英雄、人际关系等都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市政设计院也不例外。在设计院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它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一起从不同侧面影响并制约着企业员工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精神,对企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市政设计院一定要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的时候就要加强对他们的企业文化培训,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中南市政设计院很早启动了企业文化战略,通过宣传引导,该设计院“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创新方法、抢抓机遇”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同,在员工中形成了协作服从、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为该院高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保持了该院始终立于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5.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育,互联网、通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和工程设计软件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国内市政设计院的生存和发展处在信息技术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更多地反映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市政设计院应通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生产业务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管理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市政设计院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后,能以此为手段贯彻项目管理制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及时收集、分类管理、有序传递、充分共享与利用,进行管理控制点的权限设置、管理环节的流程设置,使管理过程高效、有序;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能提供项目各环节的ISO质量管理记录表单文件,具有各类查询和统计功能,还能满足领导的综合查询统计需要,有利于提高决策分析能力。

三、市政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5篇

(1)政策层面。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促进了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教育同样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由此可见,国家从法律法规和制度上逐步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但真正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

(2)社会层面。个别民办高校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新闻媒体出现了不少负面报道,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普遍不看好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存在重大偏见,如何扭转这种局势,需要民办高校进一步规范办学,加强内涵建设,培育优势与特色,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能力。

2内部因素

(1)办学理念。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民办高校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办学行为。民办高校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毫不动摇,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在招生、教学、就业、后勤服务等工作中,认真履行承诺,不搞虚假宣传,争取实现零投诉、零举报,提高社会认可度。

(3)教育资源。民办高校办学基础差,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薄弱,为此,民办高校必须坚持开放办学,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紧紧依靠普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借力发展、借势发展,不断培育自己的综合实力。

(4)办学规律。鉴于民办高校的双重属性,在办学过程中要遵循两个规律,即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招生宣传,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就是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关键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注重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强化特色,打造品牌。

(5)内涵建设。民办高校普遍重视招生工作,而忽视教学工作和内涵建设,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主要有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立项等,只有这些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充足了,质量都提高了,才能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认可。

(6)校园文化。高校的任务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民办高校亦是如此,所以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体现本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影响和浸润着学校师生,升华为全校师生的信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行为规范。

(7)优势与特色。民办高校如果没有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很难与公办高校抗衡,也很难从众多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立足学校办学实际,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6篇

“大事看凤凰”角色期待和高端受众群体的确立。凤凰卫视是华语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性媒体,只有三四百人的制作团队,却经营着5个卫星频道,一个凤凰卫视网,还涉及多方面的投资,诞生不到二十年就创造了骄人成就。凤凰卫视巧妙地利用了政策空间的限定性,将政策壁垒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受众凝聚,将空间局限合理转化为独家的媒介号召力。凤凰从出世就面临着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竞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方法是走“另类路线”,直接回避与各地主流媒体的正面竞争。“资讯为先”的内容策略是凤凰卫视有别于其他传媒的独到之处。凤凰总裁刘长乐依靠多年的传媒经验,审时度势地提出“新闻是建立具有影响的主流电视传媒的基础”的精确见解。美国的“9•11”事件,是对凤凰卫视新闻运营的一大考验,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事发之时凤凰卫视中文台与资讯台并机直播的《时事直通车》接近尾声,值班主播吴小莉已经准备结束工作,值班编辑递给她一张纸条,要求她留在主播台,先用口播的方式报道并且配以纽约传来的直播画面,第一时间向观众报道纽约以及华盛顿发生了惊人的恐怖袭击事件,由此揭开了凤凰卫视连续35个小时直播“9•11”事件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中文电视新闻的一个经典。②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经营理念的确立。省级卫视一方面要面对央视、城市电视台、同级卫视甚至境外卫星电视的竞争;另一方面,省级卫视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和所担负的宣传使命,新闻传播已成弱项,相互之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下降。2002年通过对自身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湖南卫视明确提出其品牌定位在于“锁定年轻、锁定娱乐、锁定全国”。2004年“快乐中国”成为湖南卫视的品牌核心理念,成为湖南卫视品牌运营和扩张的坚实、统一的基础。多年以来,湖南卫视借助其娱乐节目发展成熟的优势,一直稳占收视宝座,凸显了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领军地位,也让“湖南电视现象”“电视湘军”等充满了地方主义色彩的名词一时间成为了广电业界以及民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③

二、有效的电视制度设计有助于电视人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其重要一环就是对人的选拔和管理,引导和促使员工为实现电视媒介组织的共同目标做出贡献,激励机制对于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凤凰卫视的有些实践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凤凰卫视初出可谓“势单力薄”,但这反而迫使凤凰卫视在体制政策框架下最大限度地使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正因为人数、设备方面的“势单力薄”以及境外身份在内地采访中受到各种限制,凤凰人对凤凰卫视整体的角色认同和实现意识反而更强。所以哪怕是新人,也很快会被委以重任,突发性事件、出国报道、领导人采访等,在体制内的媒体不会落到你头上的重大任务都会马上派你去做。于是,你“被迫”快速成长。几位凤凰新闻高层也提到:“我们强调‘轻启动’,新闻审查层级少、包容大,也没有‘宣传指令’(除了个别敏感事件)———无论新人还是高层,他们在情境定义中传递出的能动性,在机制的实践就体现为:一线记者在采访现场敢争取、敢说话;管理层在任务决策时机动、果断,这些都成为媒介组织突破逼仄情境的利好条件。在新闻生产的机制实践中,凤凰卫视向来保有‘全民皆兵’的状态。”④凤凰卫视对主持人实行明星管理机制、对主持人开放股权及人文关怀。由明星主持带动名牌栏目,这种理念正是凤凰卫视迅速崛起成名的重要因素。没有“任人唯亲”,限制人力资源范围,而是尽可能地网罗两岸三地的专业人士。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曾提到:“凤凰”尽量为每一个人提供一个别的地方无法提供的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在明星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则,“凤凰”建立了向传媒明星倾斜的分配制度。在凤凰卫视上市配发的新股中,窦文涛、吴小莉、陈鲁豫、许戈辉4人获得的配售额仅次于5位副总裁级的高级管理人员,成为身价超过百万的主持人。凤凰卫视还为这些明星主持人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培训和提升机制,无疑给了他们归属感。注重人情味、感情投入,给员工家庭式的关怀与情感抚慰,是凤凰卫视一贯的原则。⑤对主持人进行品牌塑造并对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员工开放股权,显示了凤凰卫视的机制优势和对机制优势的有效释放。凤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了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在香港的媒体中,凤凰员工是跳槽最少的。凤凰对文化精髓的领悟是难以模仿的。⑥凤凰卫视在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上,成功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凤卫视从人员、场所、流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精简和压缩。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明确的分工。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绝不雇佣两个人去做。凤凰卫视在香港的演播室只有普通的客厅大小,演播室、办公区都连在一起,全部面积只有3000平方米左右,而且是在并不繁华的九龙居民区。承担内地新闻报道重任的凤凰会馆蜗居在人民大学附近的一个6层小楼。在流程上,尽量地精简,没有繁琐的报批手续,而且制作流程也做到了专业化、一体化。凤凰卫视自办的节目,在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信息的前因后果上做足了文章,并大胆请嘉宾做预测和点评,不但节约了成本,还以它独特的形式获得了收视率及广告投放。此做法在“重装备,高投入,高消耗”的电视行业里一枝独秀。

三、良好的电视制度文化推动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7篇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第8篇

(一)盈利性指标分析宁波银行近5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润率都较为稳定,并且都于2009年起呈小幅度增长趋势,这说明宁波银行利用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有提升,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变好;宁波银行成本收入比值不高,未超过行业认定的标准45%,并逐年降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减少,获取收入的能力增强;收入利润率稍有起伏,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这些都说明了宁波银行在近5年中的盈利性相当好,并具有更好的趋势,在未来,持续盈利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二)安全性指标分析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中的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标志着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它能较准确的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控制不良贷款率的数值有利于银行盈利的维持和提升。资本充足率指的是银行在其客户的资产受到损失后,该银行能够以自有资本来承担相应损失的能力。我国银监会为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全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严格的管制。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1%以下,我国风险监管要求该值要小于5%,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由此可见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控制的很好,反映出宁波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良好;并且其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10%以上,多年达到15%,风险监管标准要求该值大于8%,宁波银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对储蓄客户来说保障程度较高,且没有过高而导致闲置资金降低了盈利能力。其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较适当的资本充足率,说明宁波银行的安全系数很高,资产安全状况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总资产增长率反映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是总资产增长额同期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能反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评价公司发展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除了2009年的总资产较上年有少量减少,总体来说,宁波银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保持正增长,并且幅度较大,发展势头好,整体实力壮大。

二、宁波银行潜在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运作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实现财务目标的基本手段。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很多发展尚未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尤为重要。在近5个报告期内,宁波银行严格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不存在差异,也未曾收到监管部门下发的整改的有关文件。

(二)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拥有并能利用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最具有不可估量的无限竞争力。尤其银行,不仅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更多熟练的业务人员,更多精通创新开发的研究人员,更多具有高度和深度战略眼光的高级管理人员,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傲立群雄。截至2012年末,宁波银行在岗员工5329人:个人银行业务人员874人,公司银行业务人员1700人,资金运营管理人员1382人,科技信息人员197人,管理人员224人,风险及合规管理人员446人,其他金融业务人员53人,行政人员453人。在岗员工中,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占87%,大专学历的占10.13%,中专学历及以下的仅占2.87%。在职员工中,87%的人员有着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为宁波银行在中短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潜在因素更是提升宁波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三)品牌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成为银行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商誉决定着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无形中给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公平诚信、善待客户、关心员工、热心公益、致力环保、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宁波银行将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保证回馈社会,不仅在宁波本地,在整个浙江省甚至全国,其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都在持续提升。宁波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荣膺《理财周报》的“2012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中国经营报》的“中国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奖”、《每日经济新闻》的“最具成长潜力上市公司”等数十项殊荣。

三、结论